2020-02-14

西莊社區 採紅藜 初體驗 談笑話農趣 紅藜大餐 現場做 味蕾香 共享田園樂

文/育秀教育基金會

新春上工,咱糧創藝教學園區的紅藜正值收成期,豔麗麥穗在田間閃耀,
育秀教育基金會主辦「銀髮樂活,採紅藜初體驗」環保愛地球系列活動,
2月14日在陽光和煦的晴空下熱鬧登場。

 

育秀教育基金會連續舉辦17年的育秀盃創意獎,首次在雲林元長展開「USR麥造創作計劃」,成立以小麥、雜糧、食品產業及食農教育為核心的科技文化與藝術示範基地的「咱糧創藝教學園區」,藉由教學園區的成立,期望能詮釋食農教育的厚度與可能性,而在去(2019)年於園區種下的雜糧作物──小麥與紅藜,也已陸續進入收成階段,邀請在地社區長輩一起參與採收。

紅藜是台灣原住民耕作幾百年的營養主食,為五穀雜糧的一種,屬於粗放、低耗能、低投入的植物。紅藜是最好的教具,而在成長過程中的觀察,就是最好的教案。

 

紅藜 穀類的紅寶石 阿公、阿嬤開鐮收割

西莊社區長輩、小朋友們及志工熱情參與,多位七、八十歲的阿公與阿嬤,頭戴著斗笠,一手拿著鐮刀,聚集在紅藜田旁,還不斷此起彼落的驚呼著:「這就是紅藜哦?我這麼老第一次看過!」、「這要怎麼收?」、「紅的還不能吃吼,要收黑的嗎?」、「直接割嗎?」
就連平常務農的阿公、阿嬤,也被人生中第一次採收紅藜給考倒了,經過育秀基金會同仁黃敬婷解說一番,俐落的手腳與熟悉農作的態樣立馬展現,百棵紅藜不到十分鐘就收成完畢,竹篩子鋪滿一串串結實纍纍的紅藜。

雖然雲林向來是農業大鎮,但對於許多長輩們來說,不僅是第一次看到紅藜,也很少人真正親眼見過小麥,只有少數高齡的阿嬤曾經看過。就在紅藜田旁有一區小麥田,正值揚花階段,阿嬤看到一旁的小麥田說:「我20歲的時候曾經看過麥仔(台語),後來沒有人種了,就再也沒看過了!」講到這不禁勾起了他們的兒時回憶,阿公、阿嬤們戴著紅藜花環,輕撫著小麥,田間不斷傳來熱絡的交談聲和笑聲。

而在另一邊西莊社區活動中心的廚工與志工們,此刻也沒閒著,他們正忙著張羅中午長輩共餐的飯菜。很快就到了溫馨的開飯時刻,志工精心準備了兩道料理──「紅藜壽司」與「紅藜薯餅」,讓社區長輩們試吃,品嚐採收紅藜的好滋味。
紅藜不但營養價值極高,有「穀物之母」的稱號,含有豐富的纖維,可穩定血糖,含不飽合脂肪酸比白米高,可保護心血管,且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、鈣、鎂等營養素,又有抗全氧化、消炎、抑制黑色腫瘤等機能性功能,非常適合長輩們方便補充完整的營養來源;加上紅藜顏色鮮豔,因而有「穀類的紅寶石」美名。

 

紅藜搭台灣小麥 低碳健康100%

雲林縣當地政府推動「長青食堂」計畫,鼓勵社區供應長者午餐,成立逾5年的「元長西莊社區長青食堂」是全縣的典範,身為理事長的蘇宸禎談到,鄉村因為少子化再加上青年人口外移嚴重,獨居長者普遍存在,長輩們常以醬菜配白飯當一餐,藉由「共餐」的方式,挑選當地採收的健康蔬食及生產的農產品,照顧長輩們的健康及均衡營養。

一到中午,長輩們自備環保餐具,聚集到社區活動中心,享用著健康、低食物里程,共餐烹煮低碳的餐飲,彼此關懷閒話家常,身體力行實踐愛健康、愛環保,現場氣氛溫馨歡愉。 長輩到長青食堂可以互相照顧,不僅只有共餐,還舉辦許多的學習活動,包括各種手工藝製作(正值元宵節食堂內掛上長輩們手繪應景的燈籠)、或是手作烘焙等活動,志工以十足台灣味的「紅藜」搭配「水手牌台灣小麥風味粉」,帶著長輩們製作養生健康饅頭,手作的紅藜饅頭因具有天然的穀物色素,而且口感Q彈有勁,提供給老人家「看的到」、「摸的到」、「吃的到」的營養點心。

育秀教育基金會藉由此次的紅藜收成,與西莊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策畫,期望能和當地社區共榮共好,因此早在咱糧創藝教學園區啟動時,便邀請元長社區居民一起參與點燈儀式,社區的阿公阿嬤也在啟動儀式上,熱舞表演舞動青春;這次帶著長輩從產地到餐桌,關注飲食與環境保護,合力為長者打造身心健康環保樂活的美好生活,善盡企業社會責任,致力於環境永續發展,創造共好社會。

More Information
紅藜與藜麥,別傻傻分不清

藜麥是一種穀類,早先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作物,但由於其蛋白質含量高,同時也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,其營養價值能說是直逼傳統蛋白質食物,像是豆類與肉類,且其膳食纖維含量又比一般穀物更高,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將2013年列為國際藜麥年來推廣藜麥這項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。 紅藜同樣也是屬於藜屬的一種,但原生於台灣的高山,是原住民耕種數百年的糧食作物,因其為紅色,所以被人們稱為紅藜,但由於其為台灣原生種,故在2008年正名為台灣藜。


西莊社區發展協會

要有健康的身心,除了好的飲食,更要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的 觀念,西莊社區在100年成立鄉內的第一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長青食堂,及志工隊協助社區的事務,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。 西莊社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數18%,長青食堂成立逾5年,就像一個老人托兒所,每天都有活動,以減緩和預防老人失智、失能;長輩到食堂共餐要「點名」,如果長輩沒有到場,協會成員就會打電話或親自到家拜訪,深怕獨居老人沒人照料發生意外。